土壤儀器網3月15日訊: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繼續鎖定“三農”,提出把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新的歷史階段農業農村工作主線。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是聊城從農業大市邁向農業強市的必由之路。近年來,聊城緊緊圍繞生態放心農產品的主題,盯住市場消費升級的需要,全過程抓好質量安全、品牌推廣、市場開拓等工作,推動新一輪農業結構的調整。質優量大的放心農產品走出聊城、叫響全省、走向全國,為農業供給側改革提供了一個生動的基層樣本。
“從賣菜為賺錢到用心供應健康食材,減少無效低效供給的浪費和低層次的價格戰,就是我們的供給側改革。”陽谷盛世鄉村蔬菜種植合作社理事長朱培豐說,近幾年盛世鄉村合作社圍繞“賣什么、賣給誰”,在種植上推行標準化、品牌化、無公害化;在銷售上搞精準路線,將安全、可追溯的蔬菜賣進大中城市超市。改革帶來了“溢價效應”,合作社的蔬菜價格始終要比市場價格高出兩成左右。
聊城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市,以“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市”“中國蔬菜第一市”而著稱。去年,全市糧食總產達到124.02億斤,實現“十四連豐”;瓜菜菌總產1702萬噸,繼續保持全省第一。從東昌府區、莘縣的蔬菜到冠縣的林果,從陽谷的畜禽到臨清的水產,糧食、瓜、菜、菌,每一項特色產業都有較強的競爭力。
主動調優調精品種結構 補齊“農業供給質量不高”短板
從生產效益上來講,產量和質量只是一個基礎。細細分析,聊城農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農產品的深加工能力與品牌建設相對滯后,組織化、產業化程度不高,農業比較效益依然偏低。
“如果說過去農業發展更多強調的是數量和保障供給,現在,農業發展更多地注重質量,注重結構,注重滿足消費升級需求。”市農委主任侯德功表示,如果不對農業供給側進行結構的適應性改變和調整,不僅不能實現農業資源的高效優化配置,導致資源浪費,也無法解決供需之間的不對接問題,無法實現農業增長的消費需求拉動。
面對新形勢、新問題,聊城市果斷調整思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調優調精品種結構,狠抓源頭質量管控,打造推介特色品牌,全力補齊“農業供給的質量效益不夠高”這塊短板。
推出“聊·勝一籌!”區域品牌 叫響“放心吃吧,聊城產的!”品牌口號
市場不缺農產品,缺的是合乎群眾胃口的放心農產品,在探索農業供給側改革之時,聊城的核心理念是做好“加減法”。也就是說,減少農藥化肥使用量,增加人工有機肥料;減少“大路貨”“低檔次”的農產品,增加精品、多品種的農產品;減少過剩的、無品牌的農產品,增加緊俏的、品牌好的農產品。去年,全市新增“三品一標”證書210個,其中綠色食品174個,連續三年位居全國地級市首位。
聊城在農業供給側改革上,還走出了一步妙棋。去年,成功推出“聊·勝一籌!”區域品牌,叫響“放心吃吧,聊城產的!”品牌口號。自此,聊城的優質農產品不再單打獨斗,正式步入整體品牌時代,開始抱團闖市場。2016年4月和10月,聊城相繼在北京、上海舉辦了農產品品牌發布會,聊城安全農產品成功打進高端市場,目前已覆蓋北京200多個商超、社區和大型機關單位;全市30多家企業、合作社與上海有關企業簽訂了購銷協議。
通過供給側改革補“三農”短板,根本出路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打造聊城農產品品牌體系
聊城市農村工作會議提出,搶抓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寶貴機遇,從六個方面著力,進一步加快農業轉型升級步伐。
一是不斷加快農業結構調整,發展高質高效農業。今年全面啟動新建10萬個高效集約蔬菜溫室,重點發展名、特、優、稀及無公害、綠色、有機蔬菜和果品;適當調減玉米種植面積,穩步增加蔬菜、中草藥等經濟作物面積。二是加快品牌體系建設,提高農業發展質量效益。力爭2017年80%以上的縣(市區)達到農產品質量安全市(縣)創建標準,新增“三品一標”產品50個、基地20萬畝;培育“聊·勝一籌!”品牌旗下區域公用品牌10個、產品品牌20個,打造聊城農產品品牌體系。三是加快三產融合發展,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四是加快發展綠色農業,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力爭2-3年創建成為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五是加快農業科技創新,促進農業跨越發展。以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為載體,支持莘縣、高唐、高新區等建設蔬菜溫室示范園區。六是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夯實農業發展基礎。